近日我室张恒课题组在国内地球科学TOP期刊《石油学报》发表了题为“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表层岩溶带智能识别及缝洞发育规律”的科研论文。该项工作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合作完成,对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古岩溶缝洞系统中的表层岩溶型缝洞储层的多尺度智能识别与表征技术、发育地质模式以及有利储层分布区进行了深入研究。
塔河油田主体区中—下奥陶统表层岩溶带中—小尺度岩溶缝洞是油气开发的重要接替对象,智能识别表层岩溶带、厘定其中缝洞的发育规律至关重要。综合利用三维地震数据、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岩心和岩石薄片资料,建立了表层岩溶带底界面人工智能识别方法,描述了不同尺度表层岩溶缝洞结构的特征及样式,探讨了表层岩溶带发育的主控因素,总结了表层岩溶缝洞发育的地质模式,并指出了此类储集体的有利发育部位。
研究结果表明:1)自相似系数法和动态时序匹配法可实现表层岩溶带底界面的智能识别,克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2)塔河油田主体区表层岩溶带厚度为4.5m-62.5m,平均厚度为24m。该区表层岩溶带呈现出5种不同的岩溶缝洞结构样式,以高角度溶扩裂缝和裂缝为主,局部见洞隙和溶蚀孔洞。3)基于“Thin Likelihood表征缝网+叠后小波分频/绕射波分离表征孔洞”多属性融合可有效预测表层岩溶带的中小尺度缝洞。4)不同级次的岩溶古地貌和水系-断裂裂缝共同控制了表层岩溶带缝洞的发育,分别建立了三级岩溶地貌控制下的表层岩溶缝洞发育模式与沟谷-断裂裂缝耦合条件下的表层岩溶缝洞发育模式。5)岩溶台原区岩溶残丘的缓坡、核部是表层岩溶带缝洞发育最为有利的部位,其次是局部发育断裂和裂缝的沟谷。这些部位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图1依据自相似系数图谱识别的TK483井表层岩溶带底界面
图2利用DTW法基于标准井确定目标井表层岩溶带的底界面
图3 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表层岩溶带缝洞发育模式
《石油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石油工程与技术领域的权威期刊之一,EI收录。《石油学报》注重报道中国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反映重大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石油科技学术交流,在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等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认可度。《石油学报》于2013年首次申报并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该奖项的石油行业科技期刊,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石油学报》仅次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排名第二。
该论文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层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演化”(XDA14010302)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塔河古岩溶缝洞系统划分及改造作用研究”(KY2020-S-056)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题目:塔河油田主体区奥陶系表层岩溶带智能识别及缝洞发育规律
作者:杨德彬,何新明,张恒,汪彦,刘遥,王明
期刊:石油学报。
论文链接:http://www.syxb-cps.com.cn/CN/10.7623/syxb202402004